灶台上的时代之花
更多文摘点此浏览!
灶花是江南水乡特有的民俗文化,上海的崇明灶花则久负盛誉。旧时,江南农村家家户户都砌有灶台。为了防止生火时柴烟炭灰从灶膛中飞溅至灶台上,从灶台至屋顶处砌有烟柜,并立一垛墙用于遮障,民间俗称灶山。灶山旁内嵌灶君殿,供奉有灶君爷,殿外贴有灶门帘,唤名喜串。灶台砌成之日或年久待修之时,乡民们会雇请泥瓦匠为灶君殿旁的灶山、烟柜以及整个灶炉都画上精美的图案,名为“灶花”或“灶画”。
独具浓郁乡土气息的灶花,最初并非专祀灶神。人们绘制灶花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延缓灶壁墙皮斑驳脱落以及砖面磨损。绘制灶花的原始颜料叫“镬锈”。镬锈是崇明一带的方言,说的就是农家常见的锅底灰。泥瓦匠首先从锅底刮下炭灰,以陈酿米酒调浓,待黏性十足时,再拌水稀释,就成为绘制灶花的底料。为了雅致美观,泥瓦匠往往还会添加各色颜料,使灶花看上去斑斓夺目。
灶花的绘制方法颇为独特,采用的是湿壁画法。所谓湿壁画法,指的是在灶头砌成后,待灶壁四围粉刷的石灰尚未干结时,泥瓦匠即兴挥笔绘作。伴随着灶火烘烤和自然挥发,整个灶面逐渐干燥,所绘灶花方可久存。灶花之美在于构图的精巧与细腻的工笔,装饰的图案质朴而纯真,线条简练且明快,别有江南水乡风韵。
灶花作为江南民间艺术,始于何时已无从考证。但随着历史发展,灶花在相沿承袭下,颇具时代特征。
晚清上海开埠后,昔日东海之滨的小渔村逐渐演变成国际化大都市,南北客商川流不息,勾栏瓦肆人声鼎沸。当时在浦东一带就流行有不少茶馆。茶馆内置有一茶棚,名曰“老虎灶”,就是给客官烧水沏茶的水灶。尽管灶具简朴,但人们依旧不忘添置灶花,所绘内容均为唱本弹词中的民间故事与神话传奇。
1949年后,祈福安康、驱邪避祸的灶花也沾染上时代气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出现了“保家卫国”“人民公社”等题材的灶花,70年代又有“劳动最光荣”等题材的灶花,八九十年代又有“五讲四美三热爱”“科学种田”等题材的灶花。
新世纪以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显著提升,江南一带的农村已普遍用上沼气和液化气,灶头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灶花艺术也在急遽变革的时代中日渐消弭、逐渐失传。为了抢救这一民间工艺,自2006年起,崇明每年都举办灶花艺术节,并在素有“灶花之乡”美誉的向化镇建造灶文化博物馆,成立了灶文化研究会,为灶花作品及灶花泥瓦匠的传人建立档案。如今,崇明灶花与上海金山农民画一道,被列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成为沪上一南一北、乡土气息浓郁的民间艺术。
【www.365878.com】 语文资源网 旗下网站 专注于语文在线备课 站长qq:380619484 浙ICP备0506779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