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唱《刘巧儿》
更多文摘点此浏览!
1949年,在新歌剧的影响下,我很想演一个解放区新型妇女形象。北京市妇联主席张小梅大姐介绍给我一个说书的本子,是韩起祥、袁静合写的《刘巧团圆》。
那时没有专门作家给我们写剧本,也没有导演为我们排戏,都是每个演员根据提纲的分场内容,上场后自己编台词编唱段。最早排《刘巧儿》就是根据说书本子,写出一个提纲来,由老演员负责提纲的分场和分配角色,唱词都是各人自编自唱。这是1949年排演《刘巧儿》的情形。
1950年初北京市文化局文艺处处长张梦庚同志看了《刘巧儿》,觉得这个戏的基础不错,建议我们加工整理。我们请了新文艺工作者王雁同志担任剧本整理,夏淳同志担任导演,《刘巧儿》这时才进行了正规的排练。
巧儿第一次和观众见面,不再是巧儿跑上场了。幕一拉开是窑洞正中巧儿正在炕上纺线,纺车随着弦乐声转着,灯光从纺车移到巧儿脸上,这时巧儿正好抬头,一下子小锣声突出年轻聪明、朴实勤快的巧儿正在劳动,使观众看清楚了这个边区姑娘的模样。陕北窑洞的白粉墙、窗格子、白窗纸和红窗花,衬托着巧儿姑娘盘腿纺线,一派新农村的新鲜景象。巧儿抬起头来,灯光已打足了,照亮了全身。唱:“刘巧儿我生来手儿勤,织布纺线都认真……”解放初期人们都很向往延安的生活,因此在舞台上看见延安的姑娘坐在窑洞炕上纺线,都非常兴奋。每次幕一拉开,灯光一亮,就是满场彩声。
“小桥流水”改动较大,原来巧儿和地主王寿昌见面有一个动作,王寿昌踢了巧儿一脚,这次去掉了。导演提出在送线路上应当有一段唱渲染巧儿偷偷爱上了劳动模范。这段唱要点出男耕女织,爱情是建立在劳动的基础上的。唱词表明巧儿边走边想自己偷偷爱上了的劳动模范,看见什么都愉快。听见鸟叫,巧儿一扭头,甩一下辫子,跳步抓石打鸟;“哇哇……”青蛙叫,巧儿止步细听,左边听,右边听,对称动作。看见青蛙和河边的红花,巧儿拍手唱:“河边的绿草配着大红花呀!”顺手摘花,对着河边的水影戴花,把花戴好,脚下一滑,差一点把她滑跌下去,右脚倒过去翻了一个身,站定了想想觉得自己可笑。有点怕羞,怕被人看见,赶快一个躲闪的动作,把落在胸前的辫子向后背一扔。这一连串的动作,都要做得熟练自如,干净准确,情绪饱满,还要富有生活气息。
戴花翻身的动作,开始我总是做得生硬,后来真的在河边体验了一下生活,有了生活的根据就真实自然了。主要是在河边戴花探身照水里的人影,滑了脚,赶快倒脚撑住了身体,借倒脚翻个身才站稳了。动作合理了就有了内容,在台上做出来就可信了。
巧儿在河边戴上一朵小红花,想着心爱的人,有点怕羞,笑了。为了这一笑,我练习了上百次,自己反复地对着镜子笑,要笑得天真可爱,表现一个农村女孩子偷偷地爱上了一个劳动模范,一个人在这个很幽静的环境中想着爱人的心情,是又喜悦又怕羞的笑。不能笑得过火,不能一出场就笑,在笑的时候先要有预备动作,巧儿戴上花,随着音乐过门,一扭身,要笑得自然。
《刘巧儿》演出后,立即受到广大观众的热情欢迎。1950年宣传婚姻法,我们剧团跑在前边。大家兴高采烈地深入到社会各个角落去做宣传。春节到中南海给中央领导同志演出,毛主席、周总理、朱总司令看完戏接见了我们。毛主席说:“看到延安的窑洞很高兴。”周总理亲自盘腿坐在纺车前教我纺线,朱老总对我说:“你好好学,周总理在延安可是纺线能手。”我们的中央领导同志这样平易近人,三十年过去了,至今如在眼前。
【www.365878.com】 语文资源网 旗下网站 专注于语文在线备课 站长qq:380619484 浙ICP备05067795号